資本主義社會運作必然產生經濟的不平等現象,而經濟不平等問題的緩解有賴於政治平等原則的處理,但是這個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在當前台灣的南北政經結構差異下卻不適用。
資本主義運作邏輯是從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開始,再到馬英九時期的愛臺十二大建設,綜觀臺灣經濟順利起飛的過程,政府建置與擴充的基礎交通設施發展一直都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也就是說在政府的經濟政策上,主流思維都以決策者預期先發展交通建設為主,再進而鼓勵業者產業投資帶動區域內產業發展。
臺灣高速鐵路開通貫穿新竹,因為竹科、大學加持,加上高鐵拉近新竹與臺北及臺中距離,成為兩大都會區因人口飽和後崛起的新興城市,高鐵帶來的外溢效果,除了強化原來的科技經濟聚落,在新竹更形成未來是產業主流的知識經濟聚落,目前在竹北產業特區中,有生醫園區、體育園區等,高鐵運輸也促進當地鐵路捷運化。
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當初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帶來新竹產業發展的契機,在交通運輸動脈打通後,竹科園區就選在以中山高沿線兩旁的土地為產業基地,而後臺灣高速鐵路開通貫穿新竹,因為竹科、大學加持,加上高鐵拉近新竹與臺北及臺中距離,成為兩大都會區因人口飽和後崛起的新興城市,高鐵帶來的外溢效果,除了強化原來的科技經濟聚落,在新竹更形成未來是產業主流的知識經濟聚落,靠近高鐵的竹北新市鎮即是很明顯的例子,目前在竹北產業特區中,有生醫園區、體育園區等,高鐵運輸也促進當地鐵路捷運化。
新竹的例子可以看出臺灣資本主義發展的脈絡,也就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種資源逐漸往北部集中,這個資本主義邏輯造成了南北日益拉大經濟結構差異,經濟結構的差距,實務上可以透過政治解決。但是,在政治方面,理想上,屏東選民選出的國家元首、代議士其代表屏東選民的期望與意志跟其它縣市的選民期望、意志一樣理應能平等的進入政策議程,但是目前的問題在於一個臺灣,各地選民政治不平等,即「一人一票,票票不等值」。例如,屏東縣的一人一票與台北市的一人一票在意義上就完全不同,臺北人可決定一條捷運線,而屏東人卻無法享有這種便利性,屏東縣民每一票出來的結局是極不平等的,也就是說,屏東選民的意志無法透過選票得到政府合理的對待。
屏東的治理問題歸根究柢是政治性質的,第一,從政治自由民主理論看,屏東享有的政治權力不相等。第二,南部飽受經濟不平等之苦,特別是屏東縣,但屏東縣民無法用政治平等原則去緩解經濟不平等帶來的問題,於是屏東縣陷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運作邏輯必然產生的貧富問題嚴重惡化,可以看到,如果經濟問題越惡化的情況下,加上政治的不平等,就更加深了臺灣社會中南北不平等現象。也可以說,在北部政治中心的經濟政策核心思維裡,資本主義運作過程中必然產生的經濟不平等問題,南部的經濟不平等問題長久以來一直都被政治人物排除在政策議程之外。
臺北的政治中心改變其基本心態仍是重要解決因素。首先是,屏東縣政府應有屏東發展戰略,例如高鐵延伸屏東議題。屏東縣長潘孟安在就職演說有提到,將持續爭取高鐵延伸屏東,縣長也應該有實際的做法,打造交通建設有感的政府讓縣民能看見新政府有在動,並將相關資訊透明公開給縣民朋友。
筆者有一些建議供縣政府參考,首先是,高屏聯合區域治理機制將來應先常態化,並將交通議題列入重點議程,在聯合區域治理機構中,高屏縣市首長應該負責任的討論高鐵延伸屏東議題,設法凝聚高屏首長高度共識,漸進討論土地徵收問題、財政問題、路線問題等,解決相關技術問題,或是聯合向總統、交通部施壓,要求中央擬訂具體延伸計畫。
其次,屏東縣長應聯合屏東縣內各界團體組織代表共同提出高鐵延伸屏東公約,將屏東人長期的殷切心聲向中央政府提出訴求,讓中央聽見屏東人的期盼,不能讓屏東的將來再一次失去發展契機,希望縣長將高鐵延伸屏東議題看成是屏東發展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為屏東永續發展留下重要治理政績,戮力翻轉屏東。
最後,中央政府應該積極且具體回應屏東縣民此項需求,徹底改變長期人為性錯誤的重北輕南經濟政策、真正用心地導正南北經濟結構差異。但是如果這種人為性的台灣南北經濟不平等鴻溝持續擴大,在可預期的臺北政治中心消極態度中,南北部之間因經濟因素導致的社會矛盾只會日益強烈。
爭取高鐵到屏東聯盟召集人 蘇穩中